[林昱講座]生命能量–安靜
壹、緣起
一、創作者的啟動樞紐
大家好,今天想來跟大家談一個主題。叫做[安靜]。安靜,就是沒有聲音,不雜亂,安安靜靜的,心緒穩定。尤其是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比如說寫作、思考、繪畫、作曲等,都是需要時間的累積,以及一些配套條件。尤其是安靜的心,心平氣和,再來就是安靜的環境,再來是四周有一些好人的配合與包容。
什麼叫四周好人的配合呢,也就是說周遭的親戚朋友,還有其他的家人,能夠給予他一個安靜的環境,一個安穩的、舒適的環境,盡量不去打擾他的思緒或外在環境,讓他靜靜的、好好的去做事,思考以及創作。所以一個人的成功,要有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來配合,需要許多人一起來成就他,他才有辦法做出成績或者一個偉大的成就。
二、網路大學知達書院的誕生
我在四年前退休之後,開創了一所網絡大學,叫做知達書院。當初會想退休的原因,除了在教育界已經服務了三十多年,對整個教育環境與生態,有一番的了解與體悟之外,最主要的是,我有一些教育理念,想要實現。想要實現教育理念是[知行合一] 成就他人 .圓滿自我。
在學校教育生態裏面,有許許多多的行政體制、法令規章、人事主計與人力資源等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與規範,不是有自己能夠完全主張的。
而我的教育理念必須有絕對自主的一個權利,可以決定整個學校的課程規劃、行政運作、人事經費等等,能決定所有的事情,這樣子才有辦法真正的讓自己完全的發揮自己的教育理想。
剛退休的時候,也有許多好朋友或教育界的前輩朋友。他們建議說,既然要開網絡大學,那麼也可以爭取政府機關或者其他團體的補助,我非常謝謝他們的好意,但是經過思考之後,還是決定不接受補助。
三、擁有教育決定的自主權
因爲一旦接受了補助之後,相對接下來的就是要寫計劃,爭取預算報告,以後還要隨時接受評鑑、考核與監督等問題,這些與教育無關的行政事務,會讓人搞得天翻地覆,可能會失去教育的初衷。
想要擁有絕對的教育自主權,這些補助單位他們如果有一些意見或建議,那麼我們就必須要來做配合,這樣子就面臨兩難困境了,那不如就在原來的學校環境當校長就好了。因此我決定完全不接受政府機關,或者其他社會團體的補助,而是用自給自主的方式,用本事接受市場的考驗,自己來招收學員,自己來籌措經費與專業講師。
四、「定靜安律得」的真味
當然運作了幾年的時間。現在每天所做的事情,幾乎大半的時間,都是在做創造性的工作,比如說思考籌畫校務。比如說讀書寫作,比如說製作教材教案、課程簡報、錄製線上課程、以及接受學員的專業諮詢等等,這些都需要許多安靜的時間。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閱讀、要思考、要規劃,這需要安靜平和的心情,安靜舒適的環境,以及家人的配合與包容,才有辦法真正的去做好。
因此,如果網絡大學-知達書院,將來有一點點的成就,我最感謝的是家人或者周圍親戚朋友的體諒與配合,才有辦法真正的把心靜下來,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讓我能夠好好的去思考、寫作、創作以及編制課程,規劃整個網絡大學的課程計劃等等。
因此,要成就一件事情,不是一個人就有辦法完成的,它需要許許多多的人的搭配,眾志成城,一起努力才能完成生命教育工程,不是嗎?
貳、案例
創作者他需要周圍的親戚朋友,尤其是家人的配合與包容,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創作者能夠專心,而且心平氣和的、靜下心來來做創作。接下來,我們就舉幾個案例故事來給大家參考。
一、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教父
第一個例子是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他是「教父」的作者。「教父」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說,《教父》搬上銀幕之前,小說的銷量便已突破九百萬冊。而《教父》及《教父續集》兩部電影成功拿下一九七二及一九七四年兩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也還讓普佐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編劇家,《超人》、《超人續集》皆由他撰寫劇本。。
除了聞名世界的「教父」之外,另外「超人」,還有「超人續集」也都是由他撰寫劇本的。可見馬里奧‧普佐是一個非常有潛力、很有想象力的創作者。
以前他的父母妻兒都希望他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但是他卻醉心於寫作。剛開始,他常常有一些靈感要寫下來的時候,太太、女兒或兒子都會找他開車送她們去哪裏哪裏,對他而言,思緒被打亂是感到非常的困擾。但是因爲他寫作的熱情與堅持,讓他能夠突破困難,持續不斷的創作下去。
馬里奧‧普佐終於感動了家人,它的太太女兒子慢慢的也接受以及了解他對寫作的熱情與投入,於是開始支持、配合與輔佐他,盡量給予安靜的環境。所以馬里奧‧普佐寫作生涯再創高峯。
二、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
第二個故事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我們了解他是非常有名的一個哲學家,康德Kant一生的成就來自長期有恆的思考,每天到菩提樹林散步,做一些思索以及辯證之後,回家搜集資料,瀏覽很多的書籍,把他的靈感以及心得寫下來,然後開始彙整資料與創作。
-康德Kant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因為他沒有一般人的生活,也沒有特殊的事件,只是在柯尼斯堡閑靜偏僻的小路上,度過了機械地定規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獨身生活。所以他沒有結婚,也沒有了妻兒子女的束縛以及羈絆。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規律,以至當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點半散步經過時來對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入迷,以致錯過了散步的時間。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讓他有非常安靜、純淨的心靈去做思考以及做辯論。這樣反而使他全心全意去研究與創作出改變歷史的哲學思想與理論。
三、寫水滸傳的施耐庵
第三則案例故事是寫我們中國的四大名書「水滸傳」的元末明初 施耐庵。
他非常博學,也很有才氣,「舉凡群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相,一切技術無不精。」
所有的經書、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天文地理,醫藥占卜,這些學術與技術,無所不精,無所不通,他也很會講故事,在跟朋友聊天喝酒的時候講的故事,非常的精彩。
故事雖然很精彩,但卻沒有把它給寫下來,朋友在歡聚飲酒作樂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但是要寫故事,卻必須忍受孤寂,要在非常安靜的情形之下,一個人孤單的奮鬥。
所以呢,他寫下這個水滸傳,是需要非常大的耐心,耐得住寂寞。一開始,開始施耐庵在常熟河陽山隱居,為當地一家姓徐的人家當教書先生。三年後,劉伯溫向朱元璋推舉施耐庵,但是他堅辭不就,
劉伯溫與他是好友,於是推薦給明朝皇帝朱元璋,但施耐庵不肯當官,只好離開河陽山,回到蘇州施家橋。《水滸傳》大體也是在此時寫成。這時朱元璋看了他的水滸傳之後,懷疑他圖謀不詭,有造反叛變之嫌,就把他關到監獄裡去。
施耐庵在牢獄中繼續寫續寫《水滸傳》,終告完成了。所以這一部中國的巨著-水滸傳和也是在監獄中完成的。
因此,創作者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與孤單。沒有人打擾,心情非常穩定,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才完成他的偉大創作。
四、司馬遷與史記
第四個案例的故事是談到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
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稱爲史遷。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內容有意貶損漢武帝的心結,在大怒下將司馬遷投入牢獄,以「誣罔」(欺騙皇帝)的罪名判處死刑。「誣罔」就是欺騙皇帝,所以後代的人,如果受了委屈,無法申冤,常常用說「誣罔之災」來形容。
當時死刑可以用兩個方法來抵免,第一個是要花五十萬的銀兩,第二個就是要處以腐刑,就是閹割的意思。由於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贖身,司馬遷只得接受腐刑,也是在獄中,忍受孤獨而完成了中國偉大的巨作-史記。
五、林肯總統的蓋茲堡演說
其後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以不足三百字的字數,兩到三分鐘的時間,林肯總統訴諸獨立宣言所支持的「人皆生而平等」之原則,並重新定義這場內戰:不只是為聯邦存續而奮鬥,亦是「自由之新生」,將真平等帶給全體公民。
林肯總統在蓋茲堡這短短2-3分鐘的演說,卻花費他大量時間與心血構思,整篇演說以 誕生、存活、消亡 三階段的比喻性手法,用於國家的『肇建』("brought forth")、『孕育』("conceived")、以及必不自地球上『消亡』來做舖陳,且一再推敲琢磨每一字每一句,以及想要表達內戰的內涵與精隨,這是需要極度的專注與安靜的心緒,才得以完成美國歷史上偉大的演說文稿。
林肯總統的蓋茲堡演說,正是應驗了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真正意義。
叁、回顧五個故事的摘要
我們簡單來回顧一下剛剛的五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他醉心於寫作,感動了家人,所以對他寫作的熱情與投入,開始支持配合,盡量給予安靜的環境。讓他在寫作生涯,再創高峯。
第二個故事,德國哲學家康德,他終身獨居,沒有結婚,每天固定的到菩提樹下散步思索與辯證,大量廣泛的閱讀書籍,把靈感心得會整起來。規律的生活而沒有俗事的干擾下,讓他有安靜、純淨的心靈思考,幫助他創作出改變歷史的哲學思想與理論。
第三個故事,寫出中國巨著四大名書水滸傳的施耐淹,在牢獄中把水滸傳寫完的,在艱困惡劣的環境下,他保有一顆純淨與想像力的心,沒有人打擾,心情穩定,終於完成了他的偉大創作-水滸傳。
第四個故事,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人生坎坷,竟然遭受皇帝的誣妄之災,判處死刑,最後處以腐刑,在監獄當中忍受孤獨,而完成了中國偉大的巨作-史記。
第五個故事,美國總統林肯的蓋茲堡演說,總共不到三百個字,只是兩到三分鍾的演講,卻花費了他大量的時間與心思來構思,這是需要極度的專注以及安靜的思緒,才有辦法完成美國歷史上偉大的演說文稿。同時也驗證了「臺上三分鍾,臺下十年功」的真正意涵。
肆、小結論-幸福與成就
一個人要有成就,除了有恆的努力工作之外, 還會有「安靜」的需要,包括安靜的環境,安靜的自己,內心真正的寧靜與安定,可以帶來思緒與考慮,並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最後能以獲得研究的論證或人生的最高成就。而四週好人對他的關心與照顧,可以為他帶來幸福,卻不一定帶來成就,不同的人將會有不同的選擇。
作者:知達書院山長 林登福
不過,幸福與成就,是人生的兩大目標,兩者孰輕孰重,難以衡量標準,端看每個人對人生的價值觀如何,但是如果缺少任何一樣,都不算是圓滿的人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