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707日本的七夕節

707日本的七夕節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願望掛竹枝希望美夢成真。也期待農作物豐收,增加經濟收入,帶來民間豐衣足食.美滿幸福的日子。

在這一天,會舉辦七夕的慶典來祝福牛郎跟織女的唯美愛情。

日本有個小習俗,他們認為在七夕,牛郎跟織女相會的這一天,農作物會被帶來豐收,因為牛郎把他的牛給牽來,牛在農民的眼裡是帶來豐收的吉祥物,所以這一天也被傳為豐收日子。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大家把想實現的願望寫在書籤上然後掛在竹枝上,希望願望成真。當清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竹籤,轉啊轉啊非常漂亮。有些社區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典,似乎從這一天開始夏天就來臨了。

日本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號稱日本三大七夕祭是:仙台平塚一宮平塚一宮的七夕慶典原是想鼓勵民心所辦,並想增加各區域的經濟收入,但隨著時間推移也越辦越大,與最初始的仙台並趨而成為日本三大七夕祭。

broken image

 

 

關於日本的七夕節,請見「七夕 (日本)」。關於朝鮮半島的七夕節,請見「七夕 (朝鮮半島)」。七夕別名乞巧節、七姐誕、七娘生、巧夕、七巧節參與者漢字文化圈其他世界各地東亞裔人士意義乞巧、祈福七夕

2009年日本神奈川縣湘南平塚七夕祭漢語名稱漢語七夕[顯示]標音越南語名稱國語字Thất Tịch、Ngày Thất Tịch、Khất xảo tiết、Thất thư đản、Xảo tịch儒字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韓語名稱諺文칠석漢字七夕日語名稱日語原文七夕[顯示]標音

日本的七夕(日語:七夕/たなばた Tanabata)是在日本七夕節慶的相關習俗及歷史由來。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1]中國的七夕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代已由中國傳入日本,但日本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本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的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日文中「七夕」最常用的讀法不是音讀,而是訓讀為「棚機」的讀法「たなばた Tanabata」,可見該傳說的影響。

習俗

古代歷史

據説是宮中的儀式,祈求「芸事(げいごと)」(技藝)進步的節日。傳説在691年持統天皇的時候就有這種儀式。日本的「棚機津女」與中國的牛郎織女傳說融合。古時定此日為祭神之日,舉行天皇御覽相撲與文人的賦詩之宴之儀式。到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將祭神之日改為祭星之日,江戶時代定為五節之一,食「冷やし素麺」(涼麵)避除邪氣。

 

仙台七夕祭

主條目:仙台七夕祭

其它習俗

古代七夕是宮廷行事,宮中少女當天要學棚機般織衣,到了江戶時代七夕成為民間習俗,除少女織衣外,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明治以後七夕改在西曆七月七日,少女織衣、笹飾及短冊許願的風俗不改。近年少女織衣已不再流行,笹飾及短冊許願成為慶祝七夕的兩大方式。這似乎是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習俗,在其它地方並無相似做法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春秋戰國時期[1][2]。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因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3]

漢朝以後,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正式成為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4][5]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代。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broken image

 

 

7月7日

7月7日公曆年的第188天(閏年的第189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7天。<<2022年 7月>>日一二三四五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歷史上的今天2022年 2021年 2020年

法國皇帝 拿破崙一世和俄羅斯帝國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簽訂《 提爾西特條約》, 第四次反法同盟宣告瓦解。

英國倫敦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發生連續7起自殺爆炸事件

1世紀

10世紀

  • 917年:清海、建武節度使劉岩於番禹即位稱帝,改元乾亨,建立南漢

15世紀

16世紀

17世紀

18世紀

19世紀

20世紀

21世紀

逝世

節日與紀念日

 

波蘭 

 

 

 

 

所羅門群島獨立日和國慶日(1978年脫離英國獨立)

 

 

外部來源

 

 

broken image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IN領英(linkedin)交友社群,可跟廣大陌生人建立關係,進一步交流溝通,再進行銷售或合作,快速拓展全球市場。透過本書詳細解說與實務操作,在網路創業你將表現得更專業與說服力,人脈拓展也更得心應手。 免費索取電子書與線上課程:https://forms.gle/MSV4UP9esquTHx8w5 

目次

歷史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而《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習俗

中國及華人地區

更多資訊:七夕 (華人)

廣東、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紙紮七姐盤及獻給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姊姊的紙衣。

臺灣臺南開隆宮七夕祭品

古時,七夕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龍王爺「曬鱗日」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漢後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普及全國。東漢崔實《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也是社會對妻子的要求之一,每逢七夕就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據明清至民國時期部分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瓏輕飄的小羅帳及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不少地區年輕女子喜在七夕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這項習俗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髮,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髮。」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髮。

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有淨水視影,取淨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許多青年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其他地區亦有漢族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染指甲是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裡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祭拜織女者主要是女性,製作巧果等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織女的祭品。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稱作「中國情人節」,變成各種商業促銷的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10]

broken image

 

【人脈拓展-IN領英商務營銷大解構】 

*免費送【人脈拓展-IN領英(一)平台介面與功能】(線上課程+電子書) 

IN領英(linkedin)交友社群,可跟廣大陌生人建立關係,進一步交流溝通,再進行銷售或合作,快速拓展全球市場。透過本書詳細解說與實務操作,在網路創業你將表現得更專業與說服力,人脈拓展也更得心應手。

免費索取電子書與線上課程:

臺灣民間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在七夕當天,會在床上或床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床母(婆姐)。另外,凡是給七娘媽作契子的孩童,七夕的下午須在門口設供桌準備麻油雞、油飯、胭脂水粉、鮮花、壽金、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並以銅錢繫上紅絲線,掛在孩童頸部,稱為「掛絭」,此後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媽,並更換紅絲線,直至十六歲為止。

日本

日本江戶時代的七夕,1852,歌川廣重

更多資訊:七夕 (日本)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便把農曆七月初七改為公曆七月七日慶祝。陰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稱為「舊七夕」。

琉球的習俗是掃墓祭祖及曬書。


朝鮮半島

更多資訊:七夕 (朝鮮半島)

詩詞

  • 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
  • 孟郊《古意》: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 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五代·後唐楊璞 《七夕》: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 北宋秦觀《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 《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另看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參考文獻

  1. ^ 詩經·小雅·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2. ^ 羅頎物源》:「楚懷王初置七夕。」

 

這是一個全年無休、24小時全日的線上實戰教育內容,它提供許多免費的線上課程與教學,也開放具有實戰經驗的成功者上傳影片。[知達書院]目前包含有翻轉教育、小農教育、生命能量、網路創業及組織營銷等五大講堂的課程,未來會逐漸擴充更多不同領域。人類的文明進化端賴教育而成,教育將能翻轉我們的人生。 

知達書院教育的目的,首先培養[知書達禮]的良善男女,不只要擁有[知識通達]的豐富學識與內涵,還要能夠內省功夫及獨立批判,進而 [知人達人]來學以致用及通達事理,以實現人生理想,最後進入[知命達天]完全的奉獻自我。從[知]道到[達]到的學習 [知]:自學+共學+教學————[達]:通達+實踐+成就....

五大講堂 歡迎免費註冊

翻轉教育 http://sharestart.org/ 

小農教育 http://sfm365.com/ 

生命能量 http://lec168.com/ 

網路創業 http://ust365.com/ 

【組織營銷】http://ust1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