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長雜記] 領悟慢活
從2015年8月一開始退休以來,心情更加繃緊、工作更加忙碌,腳步也走得更加快速、更急切。 因為 會覺得 時間所剩不多, 總希望能夠在短短幾年做出成果,感覺好像有很多人在看著好戲,因為選擇退休來創業這條路, 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 有一些人比較直接了當的說:「選擇退休,並不是非常聰明,也太過衝動,想要創業?談何容易,哪有那麼簡單的事。 做生意跟做校長有天差地別, 身段是最不容易放下的。」
從退休 到現在為止, 已經有五個多月, 我總是腳步走得非常的快, 隨時隨地鞭策自己, 只要一有空就開始工作,忙個不停, 我想 身邊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我那種迫切想要成功的心態, 我總是忙碌不已, 從來就沒有好好享受過每一分每一刻, 即使是跟家人的相處,跟朋友的互動,或者喝一杯咖啡的時間,我都算得非常精準, 不願意有一點點的時光的浪費, 越是如此,看不到努力的績效與成果。
每天總是繃緊神經,生活總是急促的。快速的 前進、前進、還是前進。 我希望每一件事情, 都能夠做到很精確並能不斷的提高效率, 比如說 接送小朋友這件事,每天 大約要花3個半小時, 我總是希望能夠濃縮到三小時; 像是寫一篇文章,需要一小時, 我總是希望能夠40分鐘完成;還有 一杯咖啡 要20分鐘喝完, 我總是希望能夠10分鐘就解決它;另外 洗衣服、晾衣服,前後需要我一個小時的時間, 我總是希望 能夠40分鐘處理好; 如果洗碗筷需要半小時,我總是督促自己要在20分鐘洗好; 像是錄製一小段教學影片到完成,需要五六個小時,我總是希望能夠三小時就做好;…. 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反正我就是要加快腳步、提高效率, 就如經濟學所說的:「用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就對了。
直到今天, 我才稍有有一些領悟, 把自己當成創業機器來要求,到底是對的嗎?即使是真的成功了,真的有這個必要嗎?每一件事情都在快快快的情況之下完成, 是否 能真正活在當下?能否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 何況在追求高效率的要求下, 是否 真正能夠快速達成目標?
舉個例子來說明,早上送小朋友去上學的孩子,發生了 很大的衝突,我們的溝通 完全非理性, 只有情緒上的交鋒, 雖然 我擁有父親權威的優勢, 能夠暫時壓住孩子的 反彈, 但是 結果 反而變得更糟, 就拿他在每天晚上要觀看「大家說英語」的節目來說,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鐘, 他卻不願意認真學習, 他說: 這樣子強迫的方式,完全沒有效果,只是在浪費他的時間。 我反問他:「那你有更好的英語學習方式嗎?」 他又無法 回答, 反問我:「如果你殺了人,這是事實,至於要如何處置,並不是我的事情。」 意思就是說,明明知道,看電視學英語沒有效, 這個方法不行,還強迫他來做他無法接受的事情。
明明我昨天晚上還特地在複習 心理輔導的資料-個人內在的冰山隱喻理論, 這個理論可以把人的應對姿態, 分為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指責」的應對方式: 遇到事情 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發脾氣,總是要求他人來符合自己的期望, 完全不在乎或者忽略了他人的需求。
第二種是 「討好」的應對方式: 只會委曲求全的, 懇求對方或者迎合對方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的 感受,只在乎別人的情緒反應, 犧牲了自己去成全他人。
第三種是「超理智」的對應方式: 他完全忽略了自己與別人的感受,也忽略了週遭環境的情況,只是站在超高點去看待事情, 好像與他自己無關的樣子, 只會說一大堆的大道理,建立了 制式的規則語言者, 毫無人性的一味表達 自己高尚的想法。
第四種是「打岔」的應對方式:他不容易集中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很容易分心, 忽略自己,而也完全不關心自己與他人討論的事情,時常岔開話題, 引導別人去做其他不重要或無關的事情, 凡事都飄忽不定,不清楚他心裡在想的是什麼。
昨晚我本來在想學習更好的溝通方式,來跟孩子談談,但是早上的溝通, 結果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順利,反而 破壞了親子的感情, 還讓你的孩子更加的反彈了學習英語的這件事情,坦白說這真是令人十分沮喪與挫敗的事情。
這件事情之後,我在想「效率與努力」是否一定會成正比例呢?凡事要求快快快的經濟效能,是否真的能如期的完成目標?努力之外,是否要有智慧的思考後,才去行動?不然,像犀牛般的魯莽衝動、一股傻勁的往前衝,還可能適得其反,最終依然無法達成使命,甚至失去了原來的夢想與志向呢!
所以,我應該回到初衷,思考人生所為何來?我要退休,到底是想要做甚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發表迴響